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无畏契约van1067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无畏契约van1067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苏轼“乌台诗案”即苏轼四十四岁时下御史台狱一案。“乌台”指的是御史台,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,所以人们称御史台为乌台,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,而且苏轼案情涉及诗文,故史称“乌台诗案”。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日,苏轼在知湖州任上,因朝中监察御史何大正、舒直、御史中从李正、国子博上李宜之等上札进状,举发其诗文“谤记朝政”,被自湖州追回,八月十八日,下御史台狱勘问,十三月二十七日结案,择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,本州安置,这就是“乌台诗案”的大致始末。
导语: 众所周知,中国宋朝发生了一起较大的文字狱,史称 “乌台诗 案”。乌台诗案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公元 1079 年,整个案件历史将近半年的时间,涉案人 众所周知,中国宋朝发生了一起较大的文字狱,史称 “乌台诗案 ”。
乌台诗案发生的具体时间是公元 1079 年,整个案件历史将近半年的时间,涉案人员不少,那么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,受害人都受到了何种伤害?
如何确认乌台诗案的受害人是谁,都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? 作为乌台诗案的受害人,最后的结局如何? 乌台诗案是一场由监察御史告发,而后在御史台受审的一个案件, 整个案件的始末是这样的。苏轼步入仕途之初,朝廷正在进行王安石变法,新旧两派的长期对峙,斗争十分激烈,苏轼维护守旧派,不赞成变法,并且多次上书宋神宗表明态度,宋神宗并没有给苏轼任何答复,反而是将苏轼一再调任,直至公元 1079 年三月将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,苏轼在上书时作写道 “察其老不生事,或能牧养小民。 ”
这句话被御史台们大做文章,认为苏轼在讽刺朝廷,妄自尊大,为了找出更多 的证据来指控苏轼,御史台们便遍翻苏轼的作品,从中掐头去尾,进而用来历数苏轼的罪行,并且坚持要处斩苏轼。
苏轼好友王诜知悉后,连续书信告知苏轼的弟弟苏辙,苏辙派人事 先通知哥哥,但苏轼怕连累弟弟没有逃逸,公元 1079 年八月,苏轼被送至御史台的监狱关押,同月被正式审讯,此案件一直持续至 1079 年 底,苏轼在众人的保举下被释放。在乌台诗案中,主要受害人有给苏辙报信的王诜、苏轼以及苏轼的 弟弟苏辙。
王诜被削除一切官职,苏轼无端遭受牢狱之灾并再次被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,苏轼的弟弟苏辙同样被降职。
“乌台诗案”之“乌台”是御史台的别称,来源于汉代,据说当时御史台外有一棵很大的柏树,上面栖息着很多乌鸦,所以御史台从此又被称为“乌台”,而该案的始作俑者是御史中丞李定、权监御史里行何正臣和舒亶等人,而且该案是因诗文而起,所以称“乌台诗案”。
乌台诗案的导火索是苏轼在湖州上任后,按惯例要像皇帝写一份谢恩表,于是就有了《湖州谢表》。在这篇文章中,有这么几句话:“知其愚不适时,难以追陪新进,察其老不生事,或能牧养小民。”其中,“新进”和“生事”等词语,被一些人认为是对王安石变法中靠投机取巧而上位之人的蔑视,是对他们的嘲讽,于是,这些人群起而攻之,开始陷害苏轼。
他们先是将苏轼的诗文收集起来,从中断章取义,罗织罪名,其焦点主要集中在苏轼肆意批评新政上。不可否认,苏轼对当时的变法的确颇有微词,到都是他深入调查研究后得出的,而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。但李定等人却不管这些,多次向神宗皇帝上书,弹劾苏轼,说他的谢表“愚弄朝廷,妄自尊大”,说他有四大该杀之罪,应该处以极刑,“以示天下”。宋神宗虽然爱惜苏轼的文才,但是悠悠之口总得有个回应,只好下旨将苏轼逮捕,押送回京审讯。
苏轼入狱后,随即被投入阴暗的牢房。之后的五个多月,李定等人对苏轼进行了百般折磨,逼迫苏轼屈认罪行,苏轼对这些人毫不妥协,已做好慷慨赴死的准备。苏轼入狱后,营救苏轼的人也很多,包括神宗的祖母曹氏、王安石等人。王安石上书皇帝说:“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?”神宗也很爱惜苏轼的才气,本来就没有打算置苏轼于死地,再加之众人的求情,他颁布了大赦天下的诏令,苏轼暂时没性命之忧。十二月,神宗做出最后的裁决:苏轼贬居黄州,“乌台诗案”至此告一段落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无畏契约van1067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无畏契约van1067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